雖然世界很多地區,包括台灣,都想仿效日本做出高品質的抹茶,但其中要克服障礙很多。首先,就是風土條件。

風土條件是決定茶樹能否成功生長、繁榮茁壯的根本前提。例如,日本的商業茶葉種植主要集中在氣候溫暖濕潤的國土南半部。

但是地理位置是過於表面的判斷基準,更具體來說,是氣候和土壤的條件,而氣候除了受緯度影響,海拔高度和地形也有影響。

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不在所謂的北緯30度附近的「產茶的黃金緯度」,但依然仍產出世界第一等的烏龍茶的原因。不過今天要探討的是日本茶和抹茶…

具體來說,日本茶的風土條件可以解構如下…

溫度:產量與品質的永恆權衡

  • 年均溫度: 介於 11.5 至 18.0℃ 之間。
  • 年均雨量: 每年需達到 1,500 至 2,000 毫米。

日本茶園的理想年均溫度介於 11.5 至 18.0℃ 之間。溫度是影響茶樹生長速率與化學成分的決定性因素,並帶來了一個經典的權衡法則:「高溫高產,低溫優質」。

  • 高溫: 在溫暖的環境下,茶樹光合作用旺盛,新陳代謝速率加快,葉片生長迅速,產量也隨之提升。然而,這種快速生長是有代價的,且高於 40℃時,茶樹容易死亡。
  • 低溫: 較為涼爽的氣候會減緩茶樹的生長速度,使其有更充裕的時間積累風味物質。但低於 5℃時,茶樹停止生長。

這個法則在季節變化上得到完美印證。春季第一次採收的「一番茶」,正是在溫和的氣候中緩慢生長,茶樹將整個冬季積蓄的養分濃縮於嫩芽中,品質最為上乘。而夏季高溫下採收的「二番茶」,雖然產量高,但風味卻顯著下降,苦澀味加重。

這背後的科學原理,與兩種關鍵化合物的消長密切相關:

  • 茶氨酸: 它是茶湯甘甜鮮爽滋味(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「旨味」- Umami)的主要來源。茶胺酸在茶樹根部合成,並輸送至嫩葉。在低溫環境下,它會穩定地積累在葉片中。
  • 兒茶素: 它是茶湯澀味的來源,是一種多酚。在高溫和強日照下,茶樹會啟動防禦機制,將大量的茶胺酸轉化為兒茶素,以抵禦環境壓力。

因此,春茶的低溫環境造就了「高茶胺酸、低兒茶素」的黃金組合,而夏茶的高溫則導致了相反的結果。頂級的茶道抹茶只會使用一番茶製作,而二番茶多用於食品烘焙或瓶裝飲料,至於更晚採收的三番、四番茶,其品質已不適合作為抹茶原料。

雨量:生命之泉

茶樹是喜濕的植物,旺盛的新陳代謝需要充足的水分。日本優質茶區的年均雨量需達到 1,500 至 2,000 毫米,豐沛的降雨確保了茶樹能夠在生長季順利萌發新芽。

日夜溫差:風味的天然濃縮機

如同頂級葡萄酒產區一樣,卓越的日本茶區也普遍擁有顯著的日夜溫差。山區或盆地地形(如宇治)尤其具備此項優勢。

  • 白天,充足的陽光與溫暖氣候讓茶樹高效進行光合作用,製造大量醣類與其他有機養分。
  • 夜晚,驟降的氣溫會大幅減緩茶樹的呼吸作用。呼吸作用會消耗白天積累的養分,因此,一個涼爽的夜晚能有效「鎖住」這些寶貴的風味物質。

這種「多積累、少消耗」的日間循環,使得茶葉能夠儲存更多的醣類與芳香物質,從而顯著提升茶湯的甜度、厚實感與香氣層次。

日照:駕馭光影的藝術

日照是影響茶胺酸與兒茶素平衡的另一關鍵。天然多霧的地區,霧氣能散射陽光,如同為茶園蓋上一層天然的柔光罩,減緩了茶胺酸向兒茶素的轉化,有助於保持茶湯的甘甜。

而日本的茶農更是將對光線的掌控發展成一門藝術,催生了頂級日本茶獨有的「覆下栽培」技術。

在採收前約20至30天,用於製作抹茶(碾茶)和玉露的茶園會被蘆葦蓆或黑色紗網覆蓋,人為阻擋50%至90%以上的陽光。這種極端的弱光環境會迫使茶樹做出以下生理應對:

  1. 抑制兒茶素生成: 弱光環境極大地抑制了將茶胺酸轉化為兒茶素的酵素活性,使苦澀味降至最低。
  2. 保留高濃度茶胺酸: 茶葉中的旨味成分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。
  3. 葉綠素大量增生: 為了在有限的光線下捕捉足夠能量,茶葉會大量合成葉綠素,使其呈現出寶石般濃郁深邃的綠色。
  4. 催生「覆香」(Oika): 這種獨特的栽培方式,會催生出一種近似海苔與新鮮葉片的特殊香氣,是頂級抹茶和玉露的標誌性風味。

土壤:茶樹扎根的基石

除了大氣中的氣候因子,茶樹腳下的土壤,更是決定其健康與風味的根本。茶樹是一種典型的「嫌鈣喜酸」作物,偏好在 pH值介於 4.5 至 5.5 之間的酸性土壤 中生長。此外,茶樹雖喜濕潤,卻極度懼怕根部積水,因此良好排水性深厚土層缺一不可。

幸運的是,日本的地理環境恰好提供了這樣的理想基床。作為一個火山活動頻繁的島國,日本許多知名茶區的土壤都源自於火山灰。這種被稱為「黑土」的土壤,具備了以下絕佳特質:

  • 天然酸性: 火山灰土本身就偏酸性,完美契合茶樹的生長需求。
  • 絕佳的物理結構: 這種土壤質地疏鬆,孔隙度高,能夠在保持濕潤的同時,擁有極佳的透氣性與排水性,避免了爛根的風險。這也是為何許多茶園都開墾在山坡地的原因之一。
  • 豐富的礦物質: 火山噴發物帶來了豐富的微量元素,為茶樹提供了均衡的養分。

著名的靜岡牧之原台地與鹿兒島的白砂台地,其廣闊的茶園便是在這種富饒的火山灰土壤上開闢而成。因此,肥沃且排水良好的酸性火山灰土壤,可說是支撐日本茶產業的另一項重要地理優勢。

風的雙面刃:氣流的角色

風,是茶園中一個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動態因子,它對茶樹的影響如同一把雙面刃。

一方面,適度的氣流對茶樹的健康大有裨益。微風拂過,能促進葉面的蒸散作用,這股拉力會加速根部水分與養分的向上運輸。

同時,流動的空氣有助於調節葉片周圍的溫濕度,並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,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均有助益。

物理上,輕微的搖曳也能刺激枝幹木質部的發展,使其結構更為強韌,增加對病蟲害的抵抗力。

然而,作為一個位於西太平洋颱風帶的島國,日本茶農更需要面對風的破壞性力量。強風,特別是颱風,會對茶園造成嚴重的物理性損傷。

嫩葉會因摩擦或吹打而破損、撕裂,影響光合作用效率與茶葉外觀的完整性;強勁的氣流甚至能折斷樹枝,摧毀整株茶樹。經歷風災後的茶葉,即便能夠採收,其品質也會因植株逆境反應而大幅下降,風味變得苦澀不協調。若茶園鄰近海岸,颱風帶來的鹽霧更會對茶樹造成鹽害。

因此,許多日本茶園會審慎選擇背風的山坡,或是在迎風面種植防風林,利用人為的智慧與自然的力量相抗衡。如何善用「微風之利」、規避「暴風之害」,也成為日本茶園管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結論:風土與匠心的交響曲

總結來說,一杯頂級的日本茶,是無法單純透過製茶技術複製的。它是特定地理位置、肥沃的土壤、精密的氣候條件(溫度、雨量、溫差、日照、氣流),與數百年來傳承的栽培智慧(如覆下栽培、設置防風林)完美結合的產物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2025-10-25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