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
綠茶與抹茶皆源自 Camellia sinensis 這種山茶樹,甚至抹茶也算是綠茶(不發酵茶)的一種,所以常被視為作用類似的健康飲品。

然而,近年兩篇具有代表性的人類臨床試驗顯示,綠茶萃取物(green tea extract)與抹茶(matcha powder)在調節腸道菌相方面呈現完全不同的結果

  • 綠茶萃取物補充 12 週:無任何顯著影響
  • 抹茶飲用僅 2 週:可改變腸道菌相結構,且方向具潛在健康意義

本文將從研究設計、介入方式、化學組成、生理特性等面向,比較兩者差異,並探討為何抹茶能顯現出菌相改變效果,而綠茶萃取物卻不能。

一、研究一:綠茶萃取物對腸道菌相的無效性

研究來源:Janssens et al., 2016, PLOS ONE

研究設計:

  • n = 48 成人
  • 12 週
  • 補充高濃度 EGCG 的綠茶萃取物(capsule / supplement)
  • 使用 16S rRNA sequencing 觀察腸道菌相變化

研究結果(陰性發現)

研究全面檢視菌相的 α-diversity、β-diversity、菌屬相對豐度,結論一致:

綠茶萃取物在長期補充(12 週)後,對腸道菌相組成沒有任何顯著影響。

研究者推論可能原因包括:

  1. 萃取物缺乏纖維、多醣體等「可供腸道菌利用」的基質
  2. 單一高濃度 EGCG 不足以改變菌群生態
  3. 介入形式更接近「營養補充劑」,非食品型態

此研究結果也被後續文獻廣泛引用,作為「綠茶萃取物對菌相影響有限」的證據。

二、研究二:抹茶對腸道菌相的顯著影響

研究來源:Morishima et al., 2023,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

研究設計:

  • n = 33 健康大學生(18–25 歲)
  • 雙盲、隨機分組
  • 每日兩次飲用抹茶飲品(1.5 g 抹茶)
  • 介入期僅 2 週
  • 使用 16S rRNA metagenomic sequencing 比較前後菌相

主要研究結果(陽性發現)

1. β-diversity 顯著改變(p < 0.001)

抹茶組菌相的整體結構在 2 週內出現明顯位移,安慰劑組則無。

2. 30 個菌屬出現顯著變化(Placebo 只有 3 個)

變化方向包含:

  • Fusobacterium(梭桿菌屬)減少:減少腸道發炎、腸癌風險
  • Coprococcu(糞球菌)增加:能產生丁酸,具腸道屏障與抗發炎作用

3. 結果具生物學合理性

研究者推論可能來自:

  • 抹茶含不可溶性纖維(為腸道菌基質)
  • 兒茶素組合更完整(非單一 EGCG)
  • 抹茶中的胺基酸、葉綠素、脂溶性維生素具調節潛力
  • 介入形式為「整葉粉末」,腸道接觸面積更高

此研究是證實「飲用抹茶能改變人類腸道菌相」的臨床試驗,而且他的使用量相當於一天兩份茶道抹茶,是日常合理的使用量

三、為何兩者結果完全不同?

以下從食品化學與腸道生態角度,建立兩者的差異模型。

(1)介入形式不同:整葉粉末 vs 分離萃取物

成分/特性 抹茶粉(整葉) 綠茶萃取物
可發酵纖維
多醣體/細胞壁碎片
胺基酸群(含 Theanine) 完整 多數被濾除
兒茶素種類 自然比例 以 EGCG 為主,高度單一化
葉綠素、脂溶性維生素 保留 幾乎沒有
腸道停留時間 較長(固體) 短(液溶)
對菌相的營養作用 可能促進菌群生態改變 極低

纖維與植物基質是腸道菌相改變最重要的驅動因子,而萃取物幾乎完全缺乏。

(2)腸道菌的「能量來源」不同

  • 腸道菌主要以膳食纖維、多醣體、抗性澱粉等為能量來源
  • 抹茶粉提供完整植物物質,因此能作為「底物(substrate)」被特定菌群利用
  • 萃取物僅提供小分子,不構成菌群生態變化的底層動力

因此:

抹茶能改變菌相,因為它是「食物」;
綠茶萃取物不能,因為它更像「純化的補充劑」。

(3)兒茶素組成影響菌群互動

綠茶萃取物中的高濃度 EGCG 帶有抑菌作用。
抹茶的兒茶素比例更自然、濃度更適中,使其更可能促進「菌相重塑」(restructuring),而不是單純抑制。

四、頂級抹茶是否會有更強的菌相影響?

雖然目前尚無針對「頂級抹茶」的直接臨床試驗,但基於其化學特性,可以提出科學上合理的推論:

頂級抹茶的成分更接近「有利於菌相改變」的條件:

  1. 更高游離胺基酸量(特別是茶氨酸)
  2. 更細緻的葉片研磨 → 更高表面積
  3. 更高葉綠素與植物醣類
  4. 更平衡且品質更高的兒茶素組成
  5. 更高品質的細胞壁結構(對腸道菌來說是可發酵基質)

因此:

頂級抹茶的腸道菌相影響,理論上只會大於一般抹茶,而不會更小。
(但此部分仍需未來臨床試驗驗證)

五、結論:抹茶和綠茶萃取物是完全不同的科學系統

從兩篇臨床試驗比較可得出一個清楚結論:

1. 綠茶萃取物(12 週)→ 無法改變菌相

(缺乏纖維與植物基質,屬補充劑模式)

2. 抹茶 powder(2 週)→ 可以改變菌相

(整葉粉末、含纖維、含多醣體、含完整茶類成分)

這兩者的化學組成與腸道生態效應完全不同,因此研究結果不能互相外推。

對抹茶科學研究而言,Morishima 2023 這篇臨床試驗是一個里程碑,證實了抹茶作為「完整植物型態」的生理效應與綠茶萃取物截然不同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2025-11-26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